目前 arXiv 上有两篇讨论 LK-99 超导体的论文,最新的讨论是这篇。
论文中,研究人员改进了一种铅磷灰石结构,用铜离子取代铅离子,产生应力,诱发微观结构畸变,使其能够在127℃以下表现出超导性,并发现了一种新型超导体,并将其命名为LK -99。
除了这篇论文之外,研究团队还同时发布了另一篇论文,Hyun-Tak Kim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
第二篇论文详细解释了突破性材料 LK-99,它是第一篇论文的核心(第一个室温、大气压超导体)。
其中一位合作者金贤德 (Hyun-Tak Kim) 是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的物理学教授。 他专注于凝聚态物理和量子信息科学。 他的论文被引用超过8000次。
论文发表后,金贤德接受《新科学家》称,两篇论文都使用了相同的方法,但“首篇室温常压超导”文章存在很多缺陷,并愤怒地说:
未经许可将论文上传至 arXiv。
此外,他还在论文中解释了“迈斯纳效应”。
据他的叙述,虽然有视频证明“迈斯纳效应”,但只有一架飞机被悬浮,所以只有一好好学习网部分真正成为超导体。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值得深思。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韩国晶体生长与晶体技术杂志》上就发表了LK-99的研究成果。 其中,arXiv 上列出了这两篇论文的作者,但没有“Hyun-Tak好好学习网 Kim”。
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于2022年8月申请了LK-99的专利。
根据这些事实可以发现,LK-99超导体实际上是该团队在2022年8月发现的。
随后该团队申请了专利,并于 2023 年 4 月在韩国发表了该论文,并于 7 月份与 Hyun-Tak Kim 教授联合在 arXiv好好学习网 上发表。
与此同时,团队中的“三位韩国本土学者”分别发表了另一篇论文,并使用了室温和常压超导的第一个术语来描述这项研究。
由于这篇论文的作者只有三位,技术研究员Ted暗道:
一次性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为三位(目的不简单)。
行业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arXiv上的论文并没有经过业界同行(peer)的审阅,之前这个领域也出现过很多乌龙。
所以看到这篇《常压常压超导论文》,不少学者和大牛也纷纷拿起放大镜仔细检查有没有问题。
有学者发现论文中缺失了很多重要数据。
例如,论文仅利用磁悬浮实验的结果来证明“迈斯纳效应”的发生,而没有磁化率的数据。
磁化率是判断材料是否进入超导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材料进入超导态的两个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磁化率突然变为-1,具有完全抗磁性;电阻突然消失,电阻绝对为0)
对此,牛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表示,没有相应的数据支持,称现在发现室温和常压超导体还为时过早。
此外,还有人在论文中提出,量子阱之间的电子隧道间隔在3.7至6.5埃之间也很奇怪,希望能够解释其中涉及的电子配对机制。
另外,在实验中400K左右的高温下,LK-99在超导状态下实际上无法承载太多电流。
论文称,研究团队在389K(约125℃)时电压等于0,但同时临界电流仅为7mA左右,比实际标准少了近嘛。 次。
对于实用性的质疑,有学者认为:这就是科学,不要只抓着一点错误不放。
并表示,根据论文,复制实验应该很快,可以等待,室温和常压超导体的普及将会给现实生活带来一系列巨大的影响。
他甚至直接放出了这张充满磁悬浮的未来生活图景,想象了一波。
不管结果如何,这篇论文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不知道业内大佬能否重现这个实验。
最后,正如网友所说,科学是要被质疑的,不接受质疑的就是“伪科学”。
参考链接:
广告声明:文章中包含的外部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密码等)用于传达更多信息,节省选择时间。 结果仅供参考。 IT之家的所有文章均包含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