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异国留学日记

好好学习网 177 3

本文目录一览:

我的留学日记:迎新随想

留学日记:迎新随想

曼彻斯特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玥

我在迎新的大巴车前

忙碌的机场迎新工作终于结束了。

这一周里,我和我的队友们大约接待了1400多名前来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安排他们入住各自的宿舍。看着一张张由于舟车劳顿而略显疲惫但充满憧憬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站在曼城的机场,带着对未来的希望与设想,准备迎接在英国全新的学习与生活。

迎新

说起这份工作的申请,还穿插着一段小小的“插曲”。由于学校的工作一般比校外轻松,而且pay也要稍高一些,于是,每当学校刊出类似的招聘广告时,都会有大量的`学生进行申请。在第一轮的简历筛选中,很不幸地,我落选了。但是一周之后,学校还是通知我参加面试,原因是学校预计接待大量的中国新生,而第一批的shortlisted名单中并没有中国学生,于是,我很幸运地得到了“替补”机会,并顺利地通过了面试。

事后问起身边一些二,三年级的中国学生,他们都表示自己在一年级时也有过申请,可是失败了之后觉得竞争非常激烈,就没有再进行尝试。这让我为他们错过今年的机会感到惋惜。其实由于中国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在迎新活动中开始刻意招募一定数量的中国学生,以便于能和初抵英国的中国学生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而由于一次的申请失败而放弃今后的机会,或者是抱着雇主总是倾向于本地学生的想法而不敢尝试的话,多多少少有点患得患失的味道了。

机场迎新

由于我在这次接新工作中担任Bus Manager一职,负责机场欢迎学生,并带领他们入住各自的宿舍,很自然的,我和新生之间有较为近距离的接触。工作的第四天,75名在国内完成预科课程的中国学生抵达机场。可能是由于当时机场正在进行安全管制措施使得情形有些混乱,又或者是这些学生从小到大第一次独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我试图和他们用英语交流时,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显得茫然失措,紧张地甚至连自己的住宿地点都无法说清。当我最终使用中文询问他们时,有些学生的脸上明显流露出不满情绪,似乎是在责怪我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坚持对他们说“洋文”。

事后想想,当时,我可能没有考虑周全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机场管制带给他们的冲击。但我也希望这些新生能够明白,既然选择了来到英国留学,是无法让这里的英国人去适应你的语言,你的思维和你的习惯的。也许我给予了他们抵英之后的第一次语言冲击,但也许冲击来的太早并不是坏事,至少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抓紧时间去磨合和适应这里的环境。毕竟,最终我还是“改口”来帮助他们,而今后,当他们不得不独自去面对许多留学中碰到的问题时,是不会有人耐着性子,用他们的母语来帮忙的。

留学日记-异国留学日记-第1张图片

摘选英国留学的日记

伦敦政经学院 国际关系 本科生

牛津的天空,是通透的深蓝。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编者

上周谈到的,是与伦敦市中心的繁华喧闹融为一体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不知我的描写能不能在各位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学校的画面,不过若是来过这里,想必会爱上这小小校园里的喧腾和张力。

然而,与此相对的广阔和宁静,也能一样地深深地打动人。

两年前,我随中学的乐团来英国一游。当时在牛津大学城只停留了半天,却对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那时的我,旅途劳顿,又受到时差的影响,在大巴上昏昏沉沉地地睡去。可是一个神奇的瞬间,我忽然一个激灵地醒来,然后发觉刚刚进入了牛津城的地界。这个或许是个巧合,但在参观完毕后我更愿意相信自己是被牛津城的灵魂所唤醒。那一定是个神秘而高贵的声音,是一种直击心灵的呼唤。

抬头向车窗外望去,天空的颜色,不是“湛蓝”,也不是“蔚蓝”,而是一种既深沉、又透亮的颜色。仅仅这种“透明的深蓝色”,似乎就有强大的吸引力,让我凝视了良久,觉得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下车在大学城里走着,一步一景一学院。每个学院建成的年代各有差别,风格和所擅长的专业也独树一帜。直冲蓝天的尖顶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而穹顶则透出一份沉稳与内涵。学院藏书馆的浑圆构造掩映在苍翠树木之中,将博学的种子播撒;学院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映射着澄澈阳光,让信念的翅膀飞扬。种种牛津城内的景色,难以一一用文笔描绘。我只记得同去的朋友们,脸上都写满难以置信的表情,眼睛贪婪地凝视着每座古老的建筑,嘴巴微微地张着,发出无声的赞叹。

路过一个学院时,导游说,这里的研究生刚刚考完最后一场毕业考试。果然,我看见披着纯黑的牛津校袍的人们三五成群地走了出来。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缓缓地走在不十分宽阔却秩序井然的街道上,既没有考试终于结束的手舞足蹈,也没有担忧考试结果的愁眉紧锁。他们神闲气定,只偶尔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从中方能窥得悠然的自信。再过不久他们就要走进社会,届时必然将这宠辱不惊的气质,带到他们决定去的地方。

我只顾四处张望,没想到碰倒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单车。我慌张地对车的主人道歉,手忙脚乱地想将它扶起,可是那金发黑袍的年青女郎,轻轻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表示不用担心。那双眼睛在明澈的镜片后面,静静地看向我,几秒钟之内,透出的是沉稳,是知性,是大气,还是书香?我一瞬间有些恍惚,目送她登上单车轻盈地远去,直到那两根随风飘动的黑色袖带隐没在街的转角。

然后我意识到,那一双眼睛,是我刚醒来时看到的天空的颜色,那种通透的.深蓝。那是一种在吸收了渊博知识之后豁然开朗、看清世界的颜色,无限深邃,又无比简单。

牛津城里各式的街巷店铺,依傍着牛津大学的学院,让我分辨不出哪是学校、哪里不算。普通的民居显出古朴庄重的气质,咖啡店外的小木牌轻轻宣告着晚上将举行的莎士比亚探讨会,而流光溢彩的ZARA时装店旁也都没有一丝浮华的气息。

牛津的学子们陆续放学,散布到大学城的各个角落。周围明明是人多了起来,却仍然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宁静。晚风将教堂里敲起的钟声传动,也将牛津大学独有的气质和灵魂向四处扩散。我看着那被夕阳微微染红的广阔天空,体会着空气中数百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智慧,沉浸在美好的遐思之中。

与伦敦政经学院一样,牛津也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可是不同的是,伦敦繁华急促的风气迅速渗透伦敦政经时,牛津浓浓郁郁的历史气息、学术氛围,悠悠地向周边的朴实小城蔓延开去,将周围的一切,拥抱进自己博大的胸怀。当伦敦政经急急地赶上了伦敦瞬息万变的步伐,牛津大学却将整座小城定格在了历史的某个阶段,永远存留着英语世界里第一所大学的高贵、虔诚与不凡。

在网上看到一个则趣闻,说1963年时,伦敦政经学院的校长罗宾斯写了一份《罗宾斯报告》,指责牛津、剑桥的垄断地位和这将造成的墨守成规、保守难变。英国政府相当认同,很快地决定创办更多的大学以冲淡牛剑的影响。很快,八所大学就开工了。但是不久人们惊诧地发现,这些新学校与牛津、剑桥异常相像,校舍的建筑风格、校园的气派和格局,仿佛从牛津、剑桥描过来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学,都分别由一位来自牛津或剑桥的副校长担任校长。

这算不算是两类学校间的一种碰撞?坚信新学校会像自己一样随社会环境不断改变、革新的伦敦政经,遇上了自身力量足够改造周边环境的牛津大学。两方的气质如此不同,可是在碰撞之下,共同打开了教育界的一片新天地。相信这几所学校后来的气质,处在两者之间,既古典,又有新意,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写到这里,两类学校的画面在我脑中同时出现。伦敦政经小小的校园上,满是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青年,飞快地穿梭在各种集会、讲座之间。而牛津城广阔的天空下,是身着古典黑袍、神闲气定的青年,悠然地踏着自行车,静静思考着那些尚未被解答的命题。

这是大学与城市灵魂之间关系的两种极端,前者入世到了极致,后者则超脱到了非凡。要说哪类学校更胜一筹,结论因人而异。我个人而言,因为天性比较怯弱,更愿意将自己浸润在热热闹闹的伦敦政经,多感受一些激情、多面对一些冲击。对牛津的印象呢,却也要永久地留在脑海里,提醒自己还有那样沉静、广阔而睿智的一片天,勿要在伦敦的繁华中迷了眼。

【我的英国留学日记】2021.5.3

再次敲起键盘已经是一个多月后的事情了,回看自己之前发表的日记是在2月21日,那个时候我还在中国,现在我已经住在了英国的宿舍内,明天就是第二学期。

3月13~14号我结束了我的期末考试迎来了长达2周的假期,24号我在南京禄口机场出发辗转德国法兰克福最后降落伦敦希斯罗机场,出关人数不是很多一切顺利。飞机上人也不多,我的座位没有坐满,是我做过最舒服的一次国际航空,没有人和我抢位子,上厕所也方便,腿脚也有地方可以放置,要说唯一的不适感大概就是飞机餐没有选择,给什么就吃什么,早餐就给了我一瓶水和一块面包。全程没有吃到肉让我很难过。

从伦敦出发开汽车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到达谢菲尔德,这座位于英国兰中部的钢铁之城,曾经已钢铁产业而繁华一时,现在开始经济转型。经济相比英国其他大城市不是很好,不过这样物价也便宜不是很贵。

我的宿舍在一楼,英国有ground floor所以一楼相当于2楼了,房间不小只可惜没有什么风景但床靠着窗户的这种布局我很喜欢,能躺在床上看风景。舍友是四名女生,因为之前她们在我来之前提出想和我换房间我没有同意,所以并不想和我讲话。我对此也不是很在意,她们怕是从小没有被人拒绝过吧。

置办好了房间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学习和探索生活,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留学生,不上课的日子我不会选择睡懒觉和打游戏。空闲的时间我都在用我的双脚探索着周围的一切。谢菲尔德从地图上看起来很大但是当你真的走起来的时候也就是那样了。以南京为例走三个地铁站的距离就能穿过谢菲尔德整个城区了。两个月下来,我的探索已经覆盖了大半个城市。

作为断写几个月后再次敲击起我的键盘,有很多事情想说但是基于我的一篇文章不能写太多时间(需要空出更多时间来学习)所以今天就写那么多了。本来就在每天的忙碌中慢慢的忘却了这个件事但今天在看豆瓣的时候看见一位从未谋面的网友给我的留言,留言中她很喜欢我的文字,希望我继续写下去。感谢这位陌生人的鼓励,所以今天,2021年5月3日我再次连载起了我的网络日志,想看我之前日志的各位可以在bilibili、新浪、豆瓣以及知乎中找到,名字都是一样的,搜索:“TANG-正”即可,那么,各位,我回来了!

伦敦留学日记

   留学日记:毕业的日子

朱越

伦敦克罗伊登学院毕业生

毕业典礼,登上舞台领取证书的时感慨万分。

2010年11月5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经过了一段留学生活的我终于在这一天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学位。在那个时刻,我感慨万分!

留学的道路是坎坷的,留学的生活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风光,学习方面也并不像在国内时所听到的那样简单,在这段海外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第一次,而这些充满欢乐与艰辛的时刻都将深深埋在我们的回忆里。

这一天的毕业典礼,在登上舞台领取证书的时候,6年前的一幕幕在我眼前闪过。2004年的1月4日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就在走出飞机舱门的那一刹那我突然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变了,英语的海报,英语的广播,而我仿佛变成了一个聋哑人,完全不能理解他们在表达着什么或者如何去表达自己。那种失落的感觉仍然记忆犹新。

第一次上学,老师带着大家熟悉环境,我们一群新生在细雨中走着,阴暗的天空,潮湿的空气,还有泥土散发出来的的气味,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

第一次午饭,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热狗竟然花掉了75块人民币,同学互相抱怨了一气之后,两只手托着热狗,真的不知该如何开口。

第一次去银行开户,我听不懂工作人员的解释,他也不明白我要问的问题,整整和工作人员交流了2个小时才把手续办好,而得到的却是一张Children card(只能提款不能刷卡)。至于原因,几个月后我才明白,因为当时未满16岁的我没能符合年纪的要求。

第一次回家又成了难题,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回家,于是只能回到学校要了一张地图,靠着一句国内书本上学到的“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xxxxx”问了很多人,走了将近2个多小时才找到了住处,得到的并不是房东的关心,而是因为我回来的太晚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晚餐时间的抱怨。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是在国内从未经历过的,所有的一切都让我学会了独立,在吸取了一次次失败的教训中成长。

英国的学习方式与国内不同,从小就开始接触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我们来说是新鲜的 ,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写论文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挑战,空口无凭,所以我们所写的每一篇论文都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的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很大,课堂上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做题的时候不能明白问题的要点,这些都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克服。语言的提高秘籍,就像老师们说的'那样,需要尽可能多的与本地人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这对人与人的相处有着很大的帮助。A-Level的学习对于我这种在大学学习同样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可以使我们很容易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大学的生活是美好的,是多姿多彩的,各式各样的俱乐部可以让我们根据兴趣来选择。

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老师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细心讲解,耐心教导使我在不管生活还是学习的问题上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特别是作为第一批就读克罗伊登学院的中国学生,华人副校长曹群教授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照顾我们的生活。

在搬到Croydon前,曹校长为我们精心挑选了宿舍,为我们购买了生活用品等等,让我们剩下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他还费尽心思帮助我们与学校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同时安排秘书Mrs Erlinda Stanton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保证我们遇到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商学院的负责人Mr Jason Pemberton-Billing在我毕业前也帮助我克服困难,使我顺利的拿到了研究生的Offer。商学院里负责学生课程安排以及个人情况的老师Mrs Helen Spruce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学习上的问题,比如如何准备论文类型的考试以及写作技巧。同时也感谢学校的其他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帮助与教导。

如今,我毕业了,在更高的学府中努力着,明年的今天我也即将步入社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奔波着……

标签: 留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