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朱德的留学岁月:两次被捕入狱后,前往苏联,立志专研军事本领
- 2、我在澳洲留学的故事
- 3、女孩在新西兰打工度假,2年攒了40万留学,这样的励志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 4、利马大学留学生3个成功故事,去利马大学留学到底怎么样呢?
- 5、一个写给女孩子们的留学故事:男友是归宿吗?
- 6、求周恩来留学法国的真实故事
朱德的留学岁月:两次被捕入狱后,前往苏联,立志专研军事本领
曾记否在《1894甲午大海战》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直到灭亡前夕,颓危的清王朝依然还在不遗余力地向国外公派留学生,希望有朝一日能让国家强大!
但是,辛亥革命的枪声最终击碎了清王朝的黄粱美梦。
不过,随之带来的又是一段想要为国家或者个人实现理想的青年而留学的故事!
今天,我们的故事主角便是开国元勋朱德,以及他在德国、苏联留学的岁月!
1922年5月,这一年朱德35岁,他谢绝了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的师职邀请。
在朱德的眼里,他认为崇高的革命事业应该比高官厚禄更加有价值!
所以,朱德便毅然决然前往欧洲留学,希望找到一条真正的革命道路,并且为其一生奋斗。
9月初,朱德乘坐小火轮经长江到达上海以后,转乘邮轮前往欧洲,并在10月中旬到达了法国马赛,而后进入了巴黎。
此时,朱德也知晓欧洲的中国留学生旅法组织,并随即和周恩来联系,两人见面以后,十分健谈。
当即,朱德也表明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经过多轮商讨和问答以后,周恩来等人便同意了朱德的入党申请,并以旅法组织的名义正式批准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过,鉴于当时的复杂形势,便于后期的工作开展不被泄露,朱德的党员身份并没有公开,而是沿用原有的政治身份。
1923年5月,朱德因工作需要,便移居到德国中部的哥廷根的一处私人楼房里。
不过,楼房主人的身份可是不一般,他曾经在德皇军队里任职过将军,也参与了许多实战,拥有相当丰厚的军事造诣。
我想,朱德当时之所以选择这里也是有这一个原因吧!
在哥廷根时,朱德会买大量的德文军事书籍,潜心研究国外的军事 历史 ,甚至还经常向房主人请教一战的各类战役的战法和战术特点。
如此来看,朱德元帅的军事造诣也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积累而成!
1924年3月,朱德进入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专修 社会 学......
虽然说,朱德更多时候是沉浸在书海当中,沉默寡言。但是,他和其他的中国留学生依然相处地非常融洽,在留学圈里的口碑和风评都不错。
朱德在留学的时候就时常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就是要能够忍耐,不要急躁,做事谨记小心。
曾经有一位和朱德同期留学生说:“他非常勤俭、谦和,读书也非常用功,成绩往往都是名列前茅”!
1925年4月,当时为援助保加利亚的革命活动,朱德便参与了一次集会,却由于集会失利,遭到当局警察的逮捕。
当时,幸好有驻德支部和驻德公使从中斡旋,朱德才被保释出狱。这一次,朱德在监狱里待了28个小时。
但是,第二次被捕入狱,却并没有这么幸运!
1925年5月,英国巡捕房在上海南京路持枪攻击了游行学生,伤亡数十人,造成了名噪一时的“青沪惨案”。
这个消息传到德国柏林以后,在留学生圈里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论!
随后,朱德带领在德国柏林的部分中国留学生参与了集会,却再次遭到警察的驱逐。
最终,在集会的混乱场景下,朱德被德国警察逮捕,这也是朱德第二次进入监狱。
紧接着,在当时德国国会议员皮克的多方努力下,当局警方才放弃了对于朱德的监禁,转为释放。
在朱德的回忆录里,他清晰地回顾了自己的第二次被捕监狱生活!
每天早晨,自己的小桌上会被看守放一杯咖啡和一个黑乎乎的烤面包,吃完后就要做体操,然后唱歌来消磨时间。
朱德还这样说过,虽然说监狱里非常阴暗,但也比较平静,在监狱里的几个月,也好在补充了一下睡眠!
不过,由于朱德的党员身份已经暴露,驻德公使不肯为朱德保释,并且朱德的护照也被扣押,这也就说明朱德不能在德国进行长时间停留了。
最终,当局警察限定朱德在24小时之内离开德国,朱德似乎成为了一名革命的流浪者。
其实,在德国期间,朱德就已经被相关的军事训练和巷战演习乃至一些兵种协同战术,深深震撼了。
在他心里,他也认为要想革命成功就必须要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并且还要有人民的支持。由此,朱德也立下了终身为党做军事统筹的远大志向!
不过,另一场好运当即摆在了朱德的眼前。
当时,针对朱德的困境,旅莫支部执行委员会批准其进入苏联继续学习军事技能和相关战术理论。
紧接着,朱德满怀一腔抱负,拿着国际红色救济会给他办理的护照,和李大章等人一同登船经波罗的海前往苏联。
在到达苏联以后,朱德等人就感受到十分友善的气氛。虽然说,在列宁格勒的日子确实有一点艰苦,但是对于朱德来说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毕竟,当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战争,还没有从战时经济体制中剥离出来,物质生活艰苦也是在情理之中!
朱德进入苏联以后,便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主修中国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等相关课程。
除开主修课程以外,朱德对于军事学相关课程也可以算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整日将时间花在书本中,并且牢记那些军事知识点知识,这也让他在自然学科类课程当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学校接受完完整的军事理论训练后,朱德被安排到莫洛霍夫卡接受正规的军事实训。
在这里,朱德和一众同学学习到了城市巷战和游击战的相关战术,这也为其在回国以后进行军队战术规划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其实,因为朱德早年在四川地区和北洋军阀进行作战时,就已经熟练使用起了游击战术,也拥有比较丰厚的经验。
所以说,在军事实训课程中,朱德往往都是学习能力最强,领悟能力最强,成绩最强的学员,俄国教官对于朱德也是赞赏有加。
同时,朱德因为参与过实际战役,在学员们不懂俄国教官的知识点后,朱德都会充当起第二教官的身份,甚至交学员怎样使用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炸弹等等,这一训练就是7个多月......
当然,也正是因为朱德在德国和苏联都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军事训练,也为其日后军事实践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由此,游击战思想也成为朱德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得到非常积极的展示,也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个重要军事思想内核!
1926年春,为应对北伐战争,党组织便决定从苏联抽调一批军事人才回国参与北伐作战。
最终,朱德和房师亮等人便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成为归国的第一批旅莫学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达海参崴,最终转轮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一年,朱德39岁,他曾经立志终身为军事统筹的愿望也逐渐在日后的战争中被慢慢实现。
1928年,朱德发动湘南起义,在保卫井冈山过程中,依靠游击战战术,取得了五斗江、龙源口等战役的胜利!
1933年,朱德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累计粉碎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作战。
1937年,联合彭德怀部署平型关战役,取得了一次抗日战争初期的大捷,而后指挥八路军各单位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大范围开展“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游击战术......
图:部分网络配图,站内配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在澳洲留学的故事
以前央视曾经放过一个叫《在悉尼等我》的连续剧,因为我在悉尼留过学,家里人拉着我看了几集。看过之后我感觉这剧基本是蹲在家里胡编出来的。
其实对于留学生,很多人都存在误解。这里面原因很多,最主要还是许多反映澳洲留学生的新闻或是小说都喜欢剑走偏锋,故意夸大甚至编造事实来,主要目的是吸引读者。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说法叫做“留学垃圾”。我记得当时关于“留学垃圾”的讨论影响很大,即使是现在还是偶尔人提起这个叫法。所谓“留学垃圾”大多指那些家境富裕的留学生,到国外以后不知道学习,一天到晚买好车追女生,赌博甚至加入帮派等等。
我想说,首先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出了国才会这样,在国内这些纨绔子弟的生活绝对要比国外奢华的多。出了国,没了社会关系罩着,光是手里有钱,反而有所收敛。再说,这些留学生的比例,至少在我身边,连五十分之一都不到。用这五十分之一的人群的行为去评判其他的五十分之四十九,显然是不太公平。最后说这部分留学生的年龄,其实大多不到20岁,他们自己很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觉得好玩,又没有父母在身边做引导,所以做出很多出格的事。
我认识的一个这样的留学生是北京人,他们家是我哥的朋友。因为他先到的澳洲,后来我飞去悉尼的时候,他们家人就说让我好好照顾他,又给了我一个小包,说这里面是给他带的感冒药等等。那个小包用黑色的胶带缠着,非常重手,但当时我很单纯就塞到自己行李箱里了。
等我的飞机到悉尼的时候,机场警卫感觉这个小包很可疑,就让我打开看,结果一打开,里面全是盗版盘,各种游戏,我至今还记得有“猪兔大战”,难怪那么重手。当时我脑袋嗡的一声,完全是故作镇定。盗版盘好像是一张要罚5000澳币,几年后有个中国学生拿电饭包往澳洲带《蜘蛛人》的盗版电影,结果被罚惨了。当时我心里这个骂,气这家人挖了个坑让我钻。
还好可能是因为盗版盘上都是中文字,机场人员看不出是什么,所以他就又塞回了小包里,给我放行了。放行前他还把我带的一些感冒药打开,确认了一下是否是违禁药品,这才我让过去了。当时我真是长出了一口气。
后来我见到那个留学生的时候,把小包给他,他完全没有感谢的意思,反而和我聊什么过两天我要买个游艇玩之类。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跟他联系过。几年后,他因为缺勤太多,被学校开除了,签证也没了,就回国了。
类似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我在火车站亲耳听到有留学生给他爸打电话说赌博输了几十万,他爸则说过两天给他打钱过来,不用着急。还有我留学时候,勤工俭学工厂打工时候,一个高中生,在新西兰留学时候,他就买了几辆好车,他说很便宜。其中一辆宝马他很喜欢,于是海运来了悉尼,其他在本地卖掉。他说这种事在新西兰很平常。
Macquarie大学校园
这就是影视作品里面时常出现的留学生形象,其实和真实的普通澳新留学生相距甚远。在这里想说说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的故事,我们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普通人,出国留学的钱是靠父母积攒出来,下了很大决心的。
十年后,当我和家人回首,感觉正是留学经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从拒绝与人交往,懒散不知上进,成长为了一个乐观努力的人,在毕业后的十年间,我尝试过多种行业,后来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做手机app的开发。十年前的我大概怎么也想不到,现在我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和客户谈合作,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当年我的梦想则是:我要找一份不和人说话的工作。是留学经历改变了我的性格,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三岁,我和老婆刚刚带他来到悉尼,想让孩子在这边上幼儿园。有很多故事,我会单独开一篇来说说。题目叫《三岁孩子眼中的澳大利亚》
关于在澳洲留学,同样有很多故事可说,今天先说一个最日常的,吃。中国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说明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从一家人吃什么饭就能看出这家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在我留学时候,我家算是中产偏下阶级,如果从吃上反映出来就是如果我父亲提出:今天到饭馆吃一顿怎么样?我母亲就会说:一个拍黄瓜10块钱,我去买斤排骨,咱们自己回家炖。
所以在我2003年刚到澳洲悉尼的时候,不但不敢买东西,甚至有点不敢吃饭。我和语言学校的同学在澳洲的超市里面转,用小本子记下每一样东西的价格。到晚上回家,我打电话给母亲兴奋的说:妈,我看了,就是土豆最便宜,1澳币一公斤。我妈就笑了:“1澳币算过来就是6块钱人民币,6块钱一公斤土豆还便宜”。然后她怕我担心,就又说:“你该吃什么吃什么,不要算钱”。
可到澳洲的前几个月,我和班上的所有中国同学,每到购物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在价格上面乘一个6。对于本地人来说,一袋10块钱澳币的香肠已经算是很便宜的了。但到我们购物的时候,下意识的一算:50块钱一袋香肠!算了,还是再看看别的吧。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是以5澳币,甚至是2澳币为标准购物的,超过两块的东西就不买。连主食面包都要挑昨天剩下的,能便宜一半以上。
老留学生们很多都不错,对我们也很照顾。这时候他们就劝我们这些新人:买东西的时候不能算,不能乘6,现在你人在澳洲就要用澳洲的思维方式。你们的父母也不希望你们这样的,等过段时间能打工了,钱就挣回来了。于是我们才慢慢放下了人民币兑换的包袱,购物的时候按照澳洲的物价水平来计算。这个时候,我的体重已经轻了十斤,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减肥失败,现在终于成功了。我体重那时候大概是130,现在则是180斤。
除了买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饭。上大学之前,我做家务无非就是扫地拖地,收拾厨房阳台。从来没有动过锅铲,就算有机会,父母也总是说:考大学是最重要的。再后来上了大学几年时间都是吃食堂,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要做饭的一天。现在我国内的许多朋友都已经结婚,婚后为谁做饭吵得不可开交,我想大概也是因为这个:不跟父母住了才发现原来饭是需要做的,不是看着电视,饭菜自己就跑到桌子上的。
我当时最喜欢或者说是只会做的一道菜是先把郫县豆瓣酱放到锅里用油烹热了,然后把白菜土豆之类的放到里面炒,所以炒出来一盘子都是红的。
刚到澳洲时候,我住在悉尼的Croydon Park。我的房东,一位北京大姐,刚开始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感觉这个小子肯定很爱吃辣。后来她发现不对,因为连着多少个星期,这个小子天天都是一盘子红,原来是不会做饭。于是她就自己做饭的时候多做出一点,用塑料盒装着,到我上学的时候就让我带着当午饭。海外的华人之间,确实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谓鄙视链,但也总有这种让人温暖感动的事发生。
因为班上的同学来自中国的各个地方,我们这些北方的就请教南方的女同学,觉得她应该是会做饭的。结果她给我们讲了她的故事:一天她的老外房东突然看到屋里黑烟直冒,以为是失火了,赶紧叫几个房客准备救火。大家忙活了半天发现原来是这个女生把面包和鸡蛋放到微波炉加热,结果时间设得太长了,面包居然像木头一样的烧起来了。娶个南方老婆不用做饭的谣言不攻自破。后来这个南方女同学还真成了我的老婆,不过她现在已经手艺好多了。
当时我感觉比较会做的反而是东北的朋友。他们做饭用的就是一招:乱炖。有次我问乱炖有什么技巧。结果东北朋友跟我说:乱炖乱炖,你看什么好就往锅里整,最后炖熟了就行了。
真是大受启发,我回家以后就试验了一下,萝卜土豆西红柿,放点肉末,一炖就是一大锅,够几天吃的,就是有时候整不好有点泔水味儿,不像是给人吃的。
除了家里,另一个吃饭的地方就是大学食堂。这一点澳洲倒是和中国相似,每天中午,每个摊位前都排着大长队。买了饭之后,走半天也找不到能坐的地方,到处都是人,黑的白的一群老外,来自地球的各个部位。
老外和中国人交谈的时候是有分寸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还是带着面具的。但老外自己和自己人聊就不一样了,吃饭的时候开着各种玩笑,掺杂着各种街头巷尾的俚语。也是这个时候,我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聊天,反而能感觉到更多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有一次我听到邻桌的澳洲本地学生聊天,大概五六个人,都是20岁左右的样子。那个学生说:“我中午回家看到我哥们正睡在床上,我想过去开个玩笑,结果发现我女朋友正和他睡在一起。靠,管它的,我也不在乎。”周围人,包括他自己顿时一阵大笑。这件事如果换成是中国大学生,不是自己悲痛欲绝,估计就是要出人命了。
在学校食堂,中国留学生吃得最多的是学校特制的大号薯条。它的特点是每一根都有麦当劳薯条的四倍长四倍粗,而且总数也是麦当劳的四倍。但价格却和麦当劳薯条相差无几。正因为它价格便宜,不伤钱包,又确实可以吃饱。像我一样喜欢泡机房图书馆学生就把它当作工作餐,有时算上加餐,一天会吃两次以上。
不过什么东西也不能这样吃,而且是天天都吃,还一天吃好几次。所以我曾在食堂听到两个中国留学生的问候。“Peter,下课了,吃了吗?拿几根。”其中一个人的手里拿着一盒,就是这种特大号薯条。另一个学生赶紧客气:“不了,不了。我这是大学第二年了,吃这个都吃怕了。”
当时我还是刚刚入学不久。薯条放在嘴里虽然已经没有了最初吃起来那种外焦里嫩的感觉,但也不算是味同嚼蜡,算是基本满意。
学校食堂里的选择当然不只是薯条这一项。但总体来说无非是炸鱼汉堡三明治和披萨。还有一些号称是中餐,实为泰餐的份饭。有时候食堂里的人会变着花样琢磨一些新产品出来。这里面包括整个的土豆放在油里炸,连皮都不削。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曾经试过这一招,趁父母不在,把家里的土豆炸了当馒头吃。同我小时候一样,食堂厨师尝试了几次之后就放弃了。食堂还有一项发明是小披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特意尝试了一下。它的味道就好像是我去亲戚家吃的锅盔。嚼在嘴里感觉像是嚼石头。所不同的是厨师放了一些香肠和芝士在上面,这就是它为什么叫做小披萨。这个实验应该说是更失败,只出现了两次就退出了食堂舞台。
最可笑的是,到月末我做结算,计算怎么样在学校吃饭最便宜。原以为应该是在薯条上花费的钱最多,但最后一算却是花在学校计算机房的那两台自动售货机上的钱最多。
平时为了写作业我经常会熬到午夜两点,没有作业的时候看书大概也会到12点左右。这个时候机房里格外安静,能有不到10个人。偏偏我的肚子老是不争气的响起来,“咕噜噜”。于是全机房的人就都转过来,看着我笑。其实之前算上早饭我已经吃过了三顿,但学校食堂大概下午5,6点就关门了,而且周围步行30分钟内没有任何一家小卖部。5点钟吃的晚饭,到大概晚上11点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等到12点左右的时候,我和朋友老何老赵老邹等人或者是一起回家,或者是在门口坐一会儿聊10分钟。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必定要路过那两台自动售货机。一台是听装饮料,另一台是巧克力,维夫饼之类的小食品。第一台大家一般是不动的。有些人带一个水瓶装着茶之类的饮料。像我们这种省事省钱的就直接在机房旁的饮水池解决。但饥肠辘辘的我们怎么也拒绝不了第二台机器里面各式各样的小食品。那感觉就好像我们刚来的时候舍不得下馆子,看着学校池塘里的大白鹅流口水一样。
往往是某一个人先动摇了。他走过去,扔下几枚硬币。一袋巧克力或是薯片之类悄无声息的落在售货机底下。他拿起来,看到纸袋上写着:共100克。他于是知道了“悄无声息”落下的原因,空气阻力太大。但他马上就忘记了自己的饭量,一般是600克。所以当他手里拿着空空如也的袋子的时候,他才开始后悔应该吃慢一点。几乎是在这第一个人大嚼的短暂10秒钟,周围所有的人都开始往售货机里投钱,看到别人吃东西,大家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但也都是一吃就后悔了。一袋薯片看着挺大,其实都是空气,真正的粮食还不到一口。
就在我们准备拒绝自动售货机的时候,学校好像是故意作对,添了一种新食品。这种新食品简单形容就是一个烧饼大小的饼干。投完硬币以后,这个饼干落到售货机的底部,能听到很明显的“当”的一声。吃到肚子里也稍微有一点饱的感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食品成了抢手货。不单是中国学生,甚至连老外学生到了机房也先买一个“烧饼干”,放到书包里存着,就等着晚上11点拿出来吃。
这两天我去这边一个大学,看到这种饼干仍然健在。
大概就是因为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夜宵上的财政超支。分析出原因之后,第二个月我先到超市买了一个家庭特惠装的大包饼干,早晨上学就掏出一部分装到书包里面。等到晚上11点半,感觉肚子马上就要叫的时候,我掏出饼干,然后听到机房里同时响起一阵“噼噼普普”的撕塑料袋声,班上的同学不约而同的纷纷拿出萨其马巧克力等等,然后大家心领神会,相视一笑,大嚼。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留学时代我做错了很多事,所以其实也承受了不少后果。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留学经历,一直待在国内,我可能确实不会做错那么多事,但有些事情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而“明白”这件事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前进的基石。
留学对我来说的最大意义就是吃苦,吃苦之后的反省让我比之前活的更明白了一点,学会了脚踏实地的做人。所以很多认识的家长问我留学有没有意义的时候,我和他们说,留学的最大意义是给孩子一个离开父母,独自承担责任,独立成长的机会。
还有很多故事,咱们下次再聊。如果您有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给我发消息,我会专门聊上一篇。
女孩在新西兰打工度假,2年攒了40万留学,这样的励志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人的一生就要不断的突破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是轻而易举,会经过许多的波澜,但只要我们勇敢坚持,最终会抵达自己的彼岸。有一位女孩在新西兰打工度假,两年的时间就攒了40万留学,这个女孩也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不断的去挑战和坚持,总会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很多人只是去想一想,但是不拿出一些实际行动,总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而这个女孩不靠自己的父母,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而且对自己的时间充分的利用,以15分钟为单位进行时间管理,而且打工计划也并会一帆风顺,因为在这个期间还碰上了疫情,而且在出国的期间,的母亲得了脑部肿瘤,可是女孩由于在外面打工也无法回国,在新西兰的房东还骗了这个女孩3万块钱,最终告上了法庭才把钱追回来,面对这些种种的打击,女孩并没有选择放弃,靠着自己的主业和副业收入,最终攒够了足够的留学费用。
而且这个女孩最终拿到了墨尔本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这个女孩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且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却一直坚持了下去,因为女孩非常讨厌以前的生活,因为他身边许多朋友选择接受父母出资买房子,而且也有很多直接被家庭安排回家相亲,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没有任何的意义。
这个女孩挣脱了生活的束缚,选择了一个新的开始,做当下喜欢的事情,虽然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许多的困难,但是女孩依然默默的坚持,我觉得这一天才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其实45万元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储蓄,可是女孩依然把它用作自己学习,这个女孩以后会越走越远。
利马大学留学生3个成功故事,去利马大学留学到底怎么样呢?
大学是人们实现职业梦想和终生抱负的地方。但是要实现你的梦想需要什么?我们采访了利马大学的三位毕业生以了解更多信息。
利马大学留学生故事一
最初的爱好是 Mónica Liyau 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头衔。然而,在 2015 年被诊断出癌症后,莫妮卡决定将她对乒乓球的热情与她希望教育幼儿了解运动的重要性以及运动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有什么好处。 Mónica 利用她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创立了Impactando Vidas于 2016 年(对生活产生影响)。该计划以奥林匹克价值观为基础,为公众提供了全国学校配备专业胶凝乒乓球台400张、乒乓球拍7500支、乒乓球2万个。它还在学校内举办讲座、举办研讨会和培训体育教师,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同时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
利马大学留学生故事二
利马大学毕业生尼古拉斯·哈姆森 (Nicholas Harmsen) 现在是Crea+的总经理,这是一个非政府组织 (NGO),致力于为秘鲁脆弱地区的学童提供教育。经过十年的志愿服务,这位前工业工程师学生决定回馈更多,并通过 Crea+ 帮助改变当地社区和社会。该计划招募全心全意的 creados(专业志愿者),他们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立学校任教。“每个星期六,我们都会拜访学童,教他们有趣的数学和多学科研讨会,例如烹饪、卡波耶拉舞、舞蹈、英语、戏剧、演讲、辩论、足球、迷你建筑师、手工艺等等,”他说。
利马大学留学生 故事三
在利马大学学习工业工程后,Carolina Ward 决定开创自己的事业,希望能让其他人开心——一家名为Conciencia的巧克力初创企业。卡罗琳娜对秘鲁的自然资源十分钦佩,希望让全世界的巧克力爱好者了解秘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它可以提供的原料有机巧克力产品。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到巧克力业务的创始人是一条有趣的路线——但卡罗莱纳绝对有她的理由。"面临的挑战是将我所拥有的工业工程的僵化、智力和分析方面与人的方面结合起来,旨在实现健康的生活、营养以及身心健康,”卡罗莱纳说。
去利马大学留学到底怎么样呢
科学证明,乒乓球是最能开发人类大脑的运动,”莫妮卡说。“虽然我们是一个体育项目,但我们不仅有助于身体和心理运动的发展,而且学校内几乎 100% 的教师表示,我们的社交项目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更好地阅读,”她补充道。近 3,000 名学童参加了Impactando Vidas 的区域锦标赛计划的,其中 320 名继续参加全国学校体育比赛。另有 25 人赢得了此类比赛,其中 7 人成为区域冠军。
一个写给女孩子们的留学故事:男友是归宿吗?
这类女孩往往不计较专业排名、不计较学校好坏,不看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只看大学离男友的距离。在接到这种咨询的时候,我颇感无奈。我只是做留学咨询,不做情感咨询,更不敢去规划干涉别人的私生活,但是确实想跟这些女孩说些什么。还是讲个故事吧,真实的故事,但是人物、细节希望不要深究,只是希望给大家一些启示。玫,湘妹子,国内一所211大学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毕业后,幸运的被前去学校招聘的深圳市政府一家事业单位选中去做人力资源行政方面的工作。这份工作待遇薪水比一般公务员要高很多,而且包吃包住,福利待遇相当不错,而且玫作为单位里为数不多的本科生,很受行政人力总监的重视。事业单位工作清闲,每天的工作玫基本上一个小时就可以处理完,然后就是忙一些单位出去旅游的事情。几年下来,玫已经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湘妹子的干练也让领导极为赏识,多次暗示以后人力领导的职位非她莫属。除此之外,玫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爱情。她的男友在美国读博士,西部名校,IT方向,身材高高壮壮但又透着一股子斯文劲,与小巧可人的玫很是般配。很多女孩子也许认为这是一种人生求之不得的境界,安逸清闲的工作,优厚稳定的待遇,男友长相学历职业预期俱佳,一辈子似乎也只能这么完美了。男友跟她的感情已经持续了两年时间,处在稳定的阶段。两个人也在为他们的未来做打算,男友将来是想要继续留在美国发展,以他的名校背景和热门的IT专业,预期薪水在美国本地人中也是很可观的,于是他们也开始规划起一种典型的美国式华裔留学夫妇生活:男生专心读书,攻读完硕士博士后找一份薪水优厚的工作扛起家庭经济重担,女生则辞去国内可有可无的鸡肋工作去美国陪读然后做全职主妇,独栋别墅、几亩花园、享受自然、生儿育女,过起来还算滋润的美式中产生活。不少女生身在玫的处境中,可能会选择去美国做陪读然后走全职主妇的道路。可是玫却一直在犹豫、在退缩。她与男友的感情是很稳定,但是隔着太平洋的异地恋还是让玫在甜蜜的同时有些担心,工作之余的大量闲暇她就总是通过msn给男友发心理测试题。从心理测试到星座塔罗分析,玫在一点一点的验证着男友对自己的忠贞,但也一点一滴的透漏出了自己心里的种种不安。尽管写满甜言蜜语的卡片一封接一封从美国寄来,尽管价值不菲的礼物源源不绝送到单位里来,尽管任何的节日问候和鲜花都没有忘记,还是没有减轻她心底的不安。不光是对于这份感情的不安,更有对未来的不安,对自己的不安。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女孩子,但是在二十多岁的花样年华就一眼望穿了自己的未来,看到自己后半辈子全职家庭主妇的生活,她觉得生活也许不应该只是这样。玫英文一直不错,大学时一直怀揣美国留学梦,大学毕业的时候其实申请了美国的学校,被一所大学的人类学研究生专业录取,但是很可惜被拒签了,没有去成。这时我突然明白了她为什么要找一个在美国读博士的男友,她在他身上见到了美国留学梦的实现,他在某种意义满足了她一直未达成的愿望。但是之后她应该是发觉了,那是他留学梦的实现,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奋斗得来的,即便她可以分享,但是终归不是自己奋斗得来的。她想在他们正式结婚之前再好好的凭自己闯一闯。她也想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她暗自做了出国留学的决定。在跟男友商量后,由于她在美国签证上有拒签经历,于是选择了签证相对容易的欧洲留学。在她学完一年的硕士课程后,就去美国跟男友团聚,注册结婚。瞒着同寝室的闺蜜,瞒着单位的同事领导,她开始偷偷的复习雅思考试,复习GMAT考试,虽然上班不太忙,但是绝对不能明目张胆的做习题、练听力,于是下班的时间就一点一点的被利用起来,逛街少了,看电影少了,但是成绩一点一点的提高了。她终于在半年后拿到一所欧洲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并拿到了一笔奖学金(因为优异的雅思成绩,不错的GMAT分数,以及不长不短的一段专业对口的工作经验)有了这笔小奖的资助,她可以用自己工作三年来赞下的钱支付奖学金之外的学费和生活费。玫是一个很务实谨慎的人,在拿到了签证之后,她才告知了闺蜜和同事领导将要赴欧洲留学的事情,办理辞职手续,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虽然留学之前已经跟男友有了深入沟通和长远规划,也并没有让男友支付任何留学费用,但是这个欧洲留学的决定显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她在留学之初,要适应学校环境,忙于繁重学业,根本没有意识到。在她到达荷兰三个月后的一天,男友在MSN上突然跟她提出了分手。她自己觉得很突然,之前男友没有流露出一丝征兆。这也许就是异地恋的最大弊端,每天的甜言蜜语和鲜花礼物之后,你看不到另一半真实的情感生活状态。他们俩期望的是不一样的感情。玫,有着当代女性的思想,希望两个人人格平等,都有自己的事业,都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不仅仅把自己局限于家庭责任之中。而她的男友,也许一开始是这样的考虑,要不两人不可能相知相许,但是他后来应该是习惯了一天到晚围着自己转的女友,每天不厌其烦的问自己星座、心理问答,他觉得自己才是未来家庭的主宰,家庭希望所在,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紧紧的依附着自己,自己能够专注事业,而家庭由另一半全权打理。玫坚守了三年的远隔重洋的异地恋,就这样在她毫无准备下嘎然而止了。男友提出的分手对玫的打击很大,她痛哭了一夜,等到擦干眼泪才突然想起第二天早上就有本学期的第一次考试。很像小说和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吧,怎么会这么巧?说实在话,要不是熟识,我也不相信会这么巧,但是现实生活往往比电视剧小说要精彩的多。这是一个系里出名严苛教授出的试题,我连着几晚没睡,第二晚又喝了小三杯浓咖啡,才精神抖擞的去考试,侥幸过关。而玫,痛哭一夜,第二天精神恍惚的答完试题,差几分没过。第一次考试没过加上男友的分手,让本来就纤瘦的玫,更加清减了不少。那段时间,我们很为她担心,但是玫的斗志显然被激发了出来,接下来的学习异常用功,很顺利的通过了补考。而且正是对这门科目的精心研读,让她在后续的论文选题中很顺利的找到了指导老师,非常顺利的提前写完了论文。后面的时间,当我们还在为论文忙的焦头烂额一团糟的时候,她已经轻松的申请到毕业证提前毕业了。我们劝她出去散散心,去其他国家玩一玩,见她几个月没日没夜的学习写论文,我们都觉得她这一年留学真心太不容易了。而她则已经开始忙找工作的事情了。她所留学的国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微博)国家,想找工作谈何容易。本地企业大多需要理工背景的中国学生,而对于她学习的人力资源这种商科专业,偶尔有机会,对方希望有些当地语言背景,毕竟人力资源工作要跟本地员工打交道,懂一些本地语言要方便的多。我们了解到这些后,跟她讲,你回国工作也很好呀,不一定非要在这边找工作的。她却认真的跟我们分析道,这一年的学习虽然对学历有所提升,但是如果没有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经验,回国找工作的形式不容乐观。她一定要找到国外大型企业做几年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再回国。她广泛的联系同学,包括学校老师,后来一名本地同学推荐了一个国际化的学生实习组织。这个组织可以帮助毕业生求职,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企业联系,我们学校就设有这个组织的分支机构。玫找到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发现他也是我们大学的学生,他告诉玫他们有一个找工作的系统,注册了基本信息后可以用他们的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内找实习、找工作。玫立即递交了申请,在系统里面找寻机会。由于大部分是荷兰本地以外的企业,很多企业要求电话面试,而时间往往在半夜、凌晨、一大清早的居多。那段时间,我似乎不怎么见得到玫,因为她总是在半夜电话面试,白天休息。这对于作息一想规律的她来说,真的也很不容易。而她也经常遇到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国企业的面试邀约,她也都仔细准备,全力面试。我们是从那时见识到了她瘦小身躯里潜在的巨大能量。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过去了,她终于找了一份令我们吃惊的工作。瑞士一家跨国银行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实习生,不同的岗位全球每年只要十个人。因为待遇实在优厚,所以一般都是这个组织分支机构的学生会主席获得机会,而今年恰好人力资源岗位还没有合适的人选,玫在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电话面试的经验,这次她紧紧的抓住了机会。她被派到瑞士这家银行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锻炼一年,之后可以选择回瑞士总部工作或者升职到其他的全球分支机构。对于学习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来讲,金融行业的人力资源机会最为难得,何况是瑞士这家银行的机会。我们好奇的问了薪水,她在前几个月实习期拿到的薪水就已经比我们这边的欧洲博后多出不少了。也许跟一些大牛相比,她的留学经历算不上特别的辉煌,但是我觉得她真的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到了机会。我在给学生做咨询的时候,很多学生会问我:老师,你认为我毕业之后在当地能找到工作吗?对于一些当地的稀缺人才或者是普通专业的顶尖人才,当然几率很大。但是对于一般专业毕业出来的普通学生来讲,找到工作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玫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找工作的渠道很多,需要下的功夫也很大,最终能否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坚持和决心。玫在经历了这一年的感情挫折和求职不易之后,用自己的坚持和决心为自己开辟出来一条光明的职业坦途。她在新加坡工作适应得很好,在那里她可以遇到全球各地的金融精英,这跟她在欧洲国家读书时见的世面大大不一样了。她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历练自己,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谋求更多的机会。而感情上,娇俏而又有东方韵味的她自然不乏追求者。最近一次谈话末尾,她告诉我当时与她决绝分手的前男友最近又在跟她联系了,估计是看到了她放在空间里面在新加坡游玩和在公司宴会上的照片。她说,前男友博士毕业了,也在找工作,还小心翼翼的问她欢不欢迎他也去新加坡工作。被她婉拒了。玫已经不再是刚刚出国留学时,一心想着早些毕业然后去美国寻男友结婚的小女生了。这一年的留学,不仅带给她专业上的进步、职业的高升、收入的增长,更是人格上的独立和情感上的成熟。后两者,可能是她留学收获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很多单身女孩子出国留学需要历练和成长的地方。我在咨询中遇到很多另一半已经在国外的女孩子,并不是所有人都以男友作为留学根本。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已经不愿意只是去依附他们那些已经在海外学业略有所成的精英,而是选择通过自身的留学成长历练,收获一份平等的爱情。有天快下班时我接待了一名来咨询瑞士酒店管理的女生,她英文专业,毕业已经工作了三年,现在想去瑞士读酒店管理。有了旅游服务行业三年的历练,精致的妆容,窈窕身段,她学成之后绝对是酒管行业的精英。咨询很顺利,最后她提了一句,我男友在德国读书,到时他可以经常来看我。我见了太多想要通过留学去找男友团聚的女孩子,她们都是非男友所在城市的大学不去,我就随口问了她一句:要不要我给你挑个离德国近些的大学读酒店管理?没想到,她态度很坚决的拒绝了。她说,我选择学校必定是以专业和学校好坏来决定,不用离他近,欧洲本来就不大,他想我的时候随时过来看我就好了。很干脆的回答,很清晰的留学思路,很独立自主的女性,也让我很是钦佩。最后,附上亦舒的一段话,与有过留学经历或即将踏上留学征途的女孩子们共勉吧。“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求周恩来留学法国的真实故事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巴黎,开始了两年多的勤工俭学生涯。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兼做社会调查,周恩来在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弗鲁瓦街15号一家小酒店住了两年多。其间,到咖啡馆喝咖啡成了周恩来了解社会、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花神咖啡馆,位于巴黎第六区圣日尔曼大街172号,是巴黎三大著名咖啡馆之一,1865年开始营业,它以接待文化艺术界人士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毕加索、萨特、布雷东还有政治人物托洛斯基都在那里喝过咖啡。
在自己勤工俭学及友人的资助下,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
在较为系统的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与赵世炎等同志亲自组织建立了中共旅欧支部。
扩展资料: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周恩来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从1910年至1917年,他先后入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不仅在才学、品行、社会活动诸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而且还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他还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于1924年7月从法国启程,由海路回国,投身革命事业。两个月后,周恩来到达广州,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部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无疑是他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逐渐成长为一代伟人的重要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日报-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法国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标签: 留学故事